古代人写作业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远古至中古时期
远古和中世纪时期,人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作业概念。教育和作业形式较为简单,通常是在需要时完成任务并自主思考,参与讨论时发表见解。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客卿和门徒需要在需要时完成任务,并自主思考,参与讨论时能发表一定深度的言论。官宦之家的子弟则每日完成长辈指定的学习任务,晚上接受询问检测。
隋唐至宋清时期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教育和作业形式变得更加正式。学堂等教育形式出现,先生每日教授学业,结束后会布置学童自主学习任务,多半是背诵,次日检查学习成果。有时,先生还会让学生书写文章等。
具体学习方法和要求
描红:学生按照笔画用墨填写老师用红笔写下的样本字。
影本:学生把半透明的纸盖在黑底白字的字帖上,透过纸练习那些朦朦胧胧的字。
临帖:学生看帖习字,模仿字帖上的字形。
书写材料: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和木牍,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称为“韦编”。
练习方法:古代蒙童在识字阶段,写的字都比较大,便于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每天最多学写两个字,直到写好了再换两个字。
特殊情况和工具
毛笔的发明:蒙恬在打猎时无意中发明了毛笔,使用兔毛和石灰石水改进了书写工具。
课后作业的内容:除了背诵和书写,古人还会进行一些辅助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练习,如练习和弦、演奏、歌咏、比喻等。
综上所述,古代人写作业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自主学习和师傅的指导,使用竹简、木牍等作为书写材料,学习过程中注重描红、影本和临帖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强调自学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