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放走曹操的典故是 华容道义释曹操。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率军北上,关羽率军追击。在途中,曹操陷入了一个险境,被敌军包围。关羽趁机迅速赶到,曹操被困在华容道上。关羽面对这个机会,可以轻易地斩杀曹操,但他却选择了放走曹操。关羽之所以放走曹操,一方面是出于对曹操的尊重和礼仪,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他与曹操的交情。关羽曾效力于曹操多年,在受封为襄阳太守期间,曹操对他十分信任并赐给他兄弟刘备的妻子刘氏。关羽心怀感激,不忍杀死曹操,选择放他一马。此外,关羽也考虑到了长远的战略利益。他知道曹操虽然目前处于困境,但他仍然是个威胁。如果关羽杀死曹操,可能会导致曹操军队的残余势力与关羽的蜀军发生冲突,从而分散了他们的力量。关羽放走曹操,不仅可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还可以保持对曹操的威慑力,为日后的战略考虑留下余地。关羽放走曹操的决定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仁义之人的品质。他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对敌人的宽容和善意,同时也考虑到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这个华容道的故事成为了关羽忠诚和仁义的象征,也让人们对他的英勇和智慧产生了更深的敬佩。
尽管这个故事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创作中,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情节被详细描述,展现了关羽的忠诚和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