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中描写文化的段落如下:
1.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生动形象、真真切切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和生死存亡。
2.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
3.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幸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总之生在这个年月,一个人须时时勇敢的去面对那危险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险的事。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4. 人肉不是为了鞭子预备着的,谁都不高兴挨打。
5.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血缘关系中,儒家文化提倡的忠孝在历史性的儒化中潜入家族集体无意识中,最终演化为一种文化本能。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使家族获得越来越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传统的家族文化——一套等级森严的家族人伦道德体系。
6. 《四世同堂》中的佳句:“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倖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 “仇的另一端是爱,它们的两端是可以折回来碰到一处,成为一个圆圈的。” “地道的中国人,带着他的诗歌、礼义、图画、道德,是会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 “沉默有时候是最保险的。” “人要是没那么点劲儿,跟整天低着头拣食的鸡有什么分别呢?” “山洪巨浪冲破了石堤,毁灭了村庄,淹死了牛马,拔除了老树,而不能打碎了一点渣滓。”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
这些段落和佳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