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优秀范文网

清源优秀范文网

扶不起的阿斗典故由来?

59

“扶不起的阿斗”这一典故的由来与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密切相关,其核心故事和寓意如下:

一、典故核心事件

刘禅继位与前期辅佐

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初期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蜀汉政权尚能维持稳定。

蜀汉衰落与灭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逐渐失去政治主导权,朝政被宦官黄皓把持,最终导致国力崩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率军攻破成都,刘禅被迫投降,被俘至洛阳,蜀汉灭亡。

“乐不思蜀”的关键情节

降魏后,司马昭多次以蜀地歌舞款待刘禅,试图唤起其故国之思。刘禅却表现出对洛阳生活的满意,甚至称“此间乐,不思蜀”。这一言行成为“扶不起的阿斗”成语的直接出处。

二、成语寓意与演变

核心比喻:

形容人虽被扶持却无法自立,常用于批评缺乏自主能力或意志薄弱的人。

文学加工:《三国演义》通过刘禅的荒废朝政、个人性格缺陷,将其塑造成典型的昏庸君主形象,但历史记载中刘禅并非完全如此。

三、历史与文学的差异

历史评价:刘禅在位期间蜀汉已走向衰落,其失败更多与政治腐败、权臣专权相关,而非完全个人能力不足。

文学象征:成语“扶不起的阿斗”已脱离历史人物,演变为对懦弱、依赖他人的普遍性批判。

综上,该典故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刘禅投降与“乐不思蜀”)与文学加工,形成了对能力不足者的典型象征,至今仍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