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欣赏到了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并深受感动,以至于连续许多天吃肉都没有味道。这个成语原是用来形容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后来也被用来形容贫穷。
道不拾遗:
孔子在鲁国担任官职期间,鲁国的政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诚实守信,掉了东西都不必担心被拾走。这个成语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登堂入室: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但在孔子家中弹瑟时,瑟声中带有杀气,触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不满,批评子路的技艺虽然高超,但还未达到真正的境界。
见义勇为:
孔子鼓励弟子在见到正义的事情时要勇敢地去做。
怨天尤人:
孔子认为,君子不会抱怨天命,也不会责怪他人。
安富尊荣: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居住在某个国家,如果君主重用他,就会感到安定富有并保持尊荣。
彼一时此一时: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君子不会怨天尤人,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情况和机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吾只闻君子之诛,未见小人得诛。”。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和行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