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忘家乡的典故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 髀肉之叹。
髀肉之叹
刘备在荆州数年,常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他回到座位上,表(指刘备的表兄弟或重要官员)怪问备,备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其他相关典故
虽然“髀肉之叹”是最直接体现刘备不忘家乡的典故,但还有其他一些故事也反映了刘备对家乡的情感:
黄承儿的故事:
刘备在外流浪途中,曾受到一位名叫黄承儿的老人的帮助。后来,刘备成为一方英雄,但他始终不忘黄承儿的恩情。在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刘备的军队经过黄承儿的家乡,刘备立即停军,前去拜访老人家,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平原传说:
刘备在平原做县令和国相期间,非常注重了解百姓疾苦,心存“匡扶汉室”的大志。他在平原任职期间,初步形成了“人和”与“恤民”的思想基础,为百姓在战乱中求得了一个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些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称赞刘备懂民情、顺民心、合民意、爱民、恤民。
总结
刘备不忘家乡的典故主要体现在他对恩人的感激和对家乡人民的关怀。无论是“髀肉之叹”中的自我反思,还是对黄承儿的感恩之举,都展现了刘备重情重义的品质。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刘备的个人品质,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强调了感恩和回报家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