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的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天”意为“高”
据史料记载,天山在唐代以前被称为“北山”、“凌山”、“绫山”、“三弥山”等。到了清代,才正式统一使用“天山”这一名称。“天”意为“高”,形容此山高入云天,因此得名。
古代别称“白山”
天山冬夏都有积雪,所以古代别称“白山”。匈奴人称之为“天山”。
源于汉语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山”这个名称源于汉语,而其他民族语言中的名称,如“祁连”、“撑犁”等,都是源于汉语的“天”。这些名称是汉字“天”在各民族语言中的音译借词,表明汉族是早期生活在西域的主要民族或原住民之一。
《穆天子传》的记载
《穆天子传》记载,3000年前的周朝穆王曾乘坐“八骏马车”西行天山,西王母在天池接见了他。穆王赠送大批锦绸美绢等中原特产,西王母则回赠了天山的奇珍瑰宝,并邀请穆王游览天山名胜。这时候可能没多少人知道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因此“天山”这个名字可能在这个时期开始流传。
匈奴语
匈奴人称之为天山,这个名称可能源于匈奴语,而汉语中的“天山”可能是对匈奴语名称的音译。
综合以上几种说法,天山的名称可能源于其高耸入云的特征,以及古代汉族和其他民族对其的称呼和音译。最终,“天山”这一名称在清代正式统一使用,成为这一山脉的正式名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