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典故,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记载和流传,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仪狄造酒
夏朝初年,仪狄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夏禹,这是关于酒的来历之一。
杜康造酒
杜康被传为中国最早的酿酒人之一,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并逐渐完善,成为中国酿酒的始祖。
酒池肉林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刘邦乘机入厕,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大本营。后人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杯酒释兵权
建隆三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宴请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功臣饮酒。酒至半酣,他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众将问及原因,他回答:“此皆臣子之力也。”通过这次酒宴,赵匡胤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李白斗酒诗百篇
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常常饮酒作诗,流传下来不少关于酒的诗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刘备有一次著名的“煮酒论英雄”事件。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邀请刘备到许昌,二人在宴会上饮酒论英雄。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公知否?”刘备回答:“唯操耳。”曹操听后大笑,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伶醉酒
晋代文人刘伶以嗜酒著称。据《世说新语》记载,刘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还写下了《酒德颂》,表达了对酒的热爱。有一次,刘伶喝得大醉,被人抬回家中,妻子劝他少喝酒,他却说:“酒是我的命根子,怎能戒掉?”。
以茶代酒
这个典故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时,臣子至少得饮酒七升。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经常允许他少喝或暗中赐茶来代替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出自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臂如朝露,去日苦多。”。
酒囊饭袋
成语“酒囊饭袋”出自《后汉书·梁冀传》:“尝有酒囊饭袋之讥,今犹未已。”。
孙权借酒试英才
孙权在酒宴散席之后,特意将鲁肃留了下来,两人一阵豪饮之后,鲁肃便借着酒劲,将自己的想法悉数告知了孙权。
王恺借酒炫富
王恺特意将宰相王导请到了家中,虽然对方不善饮酒,不过王恺却故意劝对方饮酒,并请来了美女相伴。
越王勾践借酒提高人气
越王勾践着力提升国家的人口,并制定了明文规定,生下一名男婴者,可以奖励两壶酒和一只狗,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