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色》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经典之作,书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下是对书中内容的摘抄及赏析:
摘抄
土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气)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
不流动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聚村而居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两种社会
“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滕尼斯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赏析
《乡土本色》通过对乡土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特性。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土气、不流动、聚村而居等概念的阐述,描绘了一个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和村落为单位的乡土社会图景。
土气:
这里的“土气”不仅仅指泥土,更是对乡下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形象描述。乡下人世代定居,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根基和依靠。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乡下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不流动:
农耕文明的特性决定了人们世代定居,迁移是例外而非常态。这种不流动性使得乡土社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密和熟悉。
聚村而居:
由于土地面积小、水利需求、安全考虑和土地继承等因素,中国农民往往聚村而居。这种居住方式促进了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也使得村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
两种社会: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比Gemeinschaft(有机的团结)和Gesellschaft(机械的团结),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与商业社会的区别。乡土社会是基于共同生活和传统习俗的有机团结,而商业社会则是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的法律团结。
《乡土本色》不仅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描述,更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乡土性的探讨,费孝通先生揭示了乡土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面临的挑战,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