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的古训,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形成了系统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训及出处:
一、核心义理经典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出处:
《荀子·荣辱》
含义:道义高于权力和利益,强调原则性原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处:
《论语》
含义:君子以道义为行为准则,小人则追求个人利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处:
《孟子·告子下》
含义:生命与道义不可两全,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守道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
含义:长期作恶终将自招灭亡。
二、实践行为准则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出处:
《论语》
含义:以道义为先的行为值得荣耀,反之则招致耻辱。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出处:
《国语·晋语》
含义:道义能带来利益,利益应惠及百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
《论语》
含义: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毫无价值。
三、道德实践要求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出处:
《孟子·离娄上》
含义:仁德不因距离远近,道义不畏艰难险阻。
"见义不为,非勇也" 出处:
《论语》
含义:见到正义之事不挺身而出,不能算真正的勇敢。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出处:
《史记·陆贾列传》
含义:君子重视道义胜过利益,行动敏捷且言语谨慎。
四、历史典故佐证
"巨伯请代":春秋时期巨伯为保护弟弟甘泉氏,以生命换取其安全,体现了"义至刚至正"的道德坚守。
这些古训通过哲学论述与实践案例,共同构建了"义"的道德体系,至今仍对个人品德与社会治理具有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