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盖菇的种植方法主要包括室外露天栽培和室内栽培两种方式。以下是具体的种植步骤:
室外露天栽培
选择场地
选择冬闲田地、菜园地或果园作为栽培产地。
要求地势稍高、不积水、避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
场地处理
播种前用旋耕机翻地,平整,土层呈颗粒状。
使用杀菌剂和辛硫磷杀虫药进行喷施地面处理。
整地做畦,畦面高10cm~15cm,畦间距50cm,畦做成后修成龟背形,避免积水。
播种方式
采用分层播种方式。
第一层料厚度约8cm,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厚约10cm的料,再撒一层菌种,最上面一层料厚5cm。
播种后用木板拍平料面,并稍加压实,让表层菌种与料充分接触,再薄撒一层培养料。
菌种以鸽蛋大小为宜。
环境控制
温度控制在12度~25度,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给予足够的散射光照。
采收
根据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采收,子实体现蕾期到成熟期为5天~8天。
采收时用手指抓住菇脚的基部,轻轻扭转,松动后,按住周围基物再向上拔起,避免损伤周围小菇蕾。
室内栽培
选择场地
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避免阳光照射,不能选择太低或者易积水的地面。
场地整理和消毒
对场地进行灭虫处理,特别防止白蚁的危害。
土壤最好是富含腐殖质的土地。
培养料处理
生料栽培:将秸秆投入沟池中,引入干净水浸泡48小时后捞出沥水,或铺在地面,采用多天喷淋方式使秸秆吸足水分。
发酵料栽培:将调湿的培养料堆成宽2米、高1.5米、长不限的长形堆,每隔0.5米翻堆一次,达到料疏松、无氨气即可。
播种
将发酵料铺于压平稻根的畦床上,宽1米左右,长度视场地而定,铺料15厘米厚,播入大球盖菌种,每平方米5瓶。
在田地挖沟深20厘米、宽50厘米,将挖出的泥土打碎,覆盖于畦床上,厚3~4厘米,畦床表层覆盖稻草5~6厘米。
出菇管理
播种后的一个月左右,菌丝基本发满床内,并爬向床面,菌丝色泽白、粗壮密集。
播种后45~60天可出菇,此时在畦床上插弓条用遮阳网罩盖。
管理过程既不要使料内过湿,也不要让料内干燥,做到适量喷水。如气候干燥要喷水于床面,渗透床内菌丝。
气温在15~23℃时,子实体生长发育良好,菇蕾发生至成熟,因不同温度相差较大,一般5~10天。
注意事项
温度控制:大头盖菇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2度~25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
湿度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以免影响菌丝的生长。
通风换气: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菌滋生。
病虫害防治:在场地处理和播种前进行彻底的灭虫处理,防止白蚁等害虫的危害。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大头盖菇的种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