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的写作背景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时代背景
《促织》创作于康熙年间,这是清代的“盛世”,但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蟋蟀”。这种社会风气为《促织》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社会现实
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道,抚巡县令胥吏横征暴敛,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这一情节揭示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和对底层人民的剥削。
宫廷斗蟋蟀
明宣宗时期,宫中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促织。这种风气不仅反映了皇帝的玩乐之好,也成为压在百姓头上的沉重负担。成名因无法完成上缴促织的任务,遭受官府的严厉惩罚,最终家道中落,生活困苦。
成名的遭遇
成名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的命运完全被封建制度所操控。为了完成上缴促织的任务,他受尽折磨。他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促织而吓得投井,最后灵魂化为促织才让成名一家得到解脱。这一情节体现了小人物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的无力和悲哀。
作者的创作意图
蒲松龄通过《促织》这部作品,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同时抨击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和官贪吏虐。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综上所述,《促织》的写作背景故事是基于康熙年间的社会现实,通过描写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苛政和官民之间的矛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