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作,写作背景如下:
时间背景
冯浩《玉溪生年谱》将这首诗编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
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则将这首诗编在大中五年(851年)。
个人经历
李商隐在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在梓州柳仲郢幕府。
张采田认为“春日天涯”点时点地,“日又斜”府主又卒,因此这首诗似作于梓幕较为合理。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大中五年(851年)病逝,他随柳仲郢到四川任职,做了参军。
创作环境
诗中“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
“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渲染了在天涯海角,踽踽独行,穷愁飘泊的悲凉气氛。
情感表达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限留恋珍惜之意,也包含着生命必将凋零之可悲。
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的手法,用极艳之语抒发了极悲之意,明白如话而又宛转多姿。
综上所述,《天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主要涉及李商隐在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在梓州柳仲郢幕府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中通过对春天和天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伤。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