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作为节肢动物中的多足类代表,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形态特征
体节与体型 蜈蚣身体扁平长条形,体长通常为9-17厘米,宽度0.5-1厘米,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 部分大型种类可达30余节,但普遍以22节为常见形态。
头部与附肢
头部背侧有1对复眼(由单眼组成)和2对触角,腹面为摄食器官。头部两侧生有毒钩(颚足),用于捕食和防御。
颜色与纹理
多数蜈蚣呈红黑相间,如红头黑背、青头蓝背等,腹部常为黄色或棕黄色,体表有纵棱和光泽。
二、生活习性
活动规律
- 夜行性: 惧怕日光,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利用触角感知环境。 - 温度依赖
栖息环境 偏好阴暗潮湿、通风良好的场所,如砖石缝隙、落叶堆、腐木下或土壤中,常群居。
食性
肉食性动物,以昆虫(如蚊子、甲虫)、蜘蛛、蚯蚓等为食,部分大型种类会捕食植物嫩芽。
三、生理与行为特点
防御机制
拥有毒腺和毒爪,可喷射毒液或用颚足捕杀猎物,部分种类会吃掉卵以保护后代。
活动能力
虽足多但行动笨拙,移动时呈“划龙舟”状,速度较慢且易受惊吓。
特殊习性
- 产卵与繁殖: 部分雌性会食卵,受惊时可能丢弃卵或卷曲身体。 - 季节性活动
四、其他特征
气味与触感:体表有特殊刺鼻气味,触须敏感可辅助导航。- 文化象征:因足多被称为“百足之虫”或“天龙”,部分文化中具象征意义。
以上特点综合了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展现了蜈蚣作为复杂节肢动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