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源自明朝天启年间的真实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内容:
背景
明朝天启二年,广西桂林的皇室宗亲喜好养恶犬用于娱乐和赌博。
王府家奴仗势欺人,放狗咬人,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事件经过
一日,一名秀才被恶犬追咬,幸得一屠夫出手相救,将狗杀死。
家奴得知爱犬惨死,怒不可遏,将屠夫绑至官府问罪。
曹学佺审理此案,判屠夫无罪,并要求家奴赔偿秀才医药费。
家奴通过威逼利诱,使秀才翻供,诬陷屠夫。
曹学佺大怒,严惩秀才,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成语含义
“仗义每多屠狗辈”意指那些出身低微、从事体力劳动或卑贱职业的人,往往更加讲义气、重感情,有着淳朴的正义感和侠义心肠,能在他人危难时挺身而出,拔刀相助。
相对应的,“负心多是读书人”则是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读书人,常常做出违背良心、背离情义的事情。
影响
这句话反映了社会对不同阶层行为准则的评判,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也提醒人们,不应以职业或身份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和行为。
这个典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