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主要传达了以下几个道理: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古人强调读书应该从粗读到细读,从细读到精读,并要反复读,才能深入领会内容实质,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谦虚与刻苦学习
古人认为,对于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志向与见识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持之以恒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心到最重要。
勤奋好学
古人谈读书还强调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诚实与踏实
古人还提到,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
综上所述,古人谈读书的道理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要有谦虚、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真正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