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创作《稻草人》的背景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与经济困境
《稻草人》创作于1922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动荡时期。1921年《九国公约》签订后,中国虽暂时摆脱日本垄断,但陷入列强共同支配的困境,同时国内军阀混战频发(如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战争),社会经济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文学创作环境
当时新文化运动兴起,叶圣陶积极参与“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文学观,强调文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这种思想背景促使他通过童话这一形式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
二、创作动因
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叶圣陶通过稻草人的视角,展现农民、渔妇、儿童等劳动者的悲惨境遇,如《稻草人》中稻草人目睹渔妇因贫困而自杀的情节,深刻揭示社会不公。
教育与启蒙目的
叶圣陶希望《稻草人》能唤起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批判精神。他借稻草人的无力感,隐喻个体在庞大社会体系中的困境,启迪读者思考社会问题。
三、文学地位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端
《稻草人》是中国现代首部专为儿童创作的童话集,192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
社会影响
鲁迅评价《稻草人》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文关怀,对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稻草人》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贫困,叶圣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童话形式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并承担起教育新一代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