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 声音巨大,并且具有 唤醒、启发的作用。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示例用法
清·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提到:“今者,吾欲与之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乎,又恐骇俗而惊人。”
现代·茅盾在《联系实际、学习鲁迅》中写道:“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老教育家对“我”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 清·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感情色彩
振聋发聩是一个褒义词,常用于形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言辞或作品。
语法功能
该成语在句子中常作谓语或定语。
通过以上解释,可以看出“振聋发聩”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色彩,常用于赞美那些能够唤醒人们良知和思考的言论或作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