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君主,被后世广泛认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昏庸无能的君主。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这一评价:
乐不思蜀:
这是刘禅最为人所知的“不思进取”的故事。在蜀汉被司马昭消灭后,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故意安排蜀地的歌舞表演。当其他投降的蜀汉大臣看到这些表演,勾起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悲伤时,刘禅却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个回答显示了他对故国的漠视和对新环境的沉迷。
听信谗言: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宠信奸臣,导致诸葛亮北伐多次失败。例如,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军,第二次因陈仓城被围而退军,第三次虽取得一些胜利但因粮草不足而退军,第四次也是因粮草问题退军,第五次则是因为诸葛亮病逝而北伐失败。这些失败与刘禅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有很大关系。
废黜丞相: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一职,然后在蒋琬等人去世后,他又悄无声息地将权力重新夺回,显示出他对诸葛亮遗嘱的不尊重和对朝政的不负责任。
贪图享乐:
刘禅在成为蜀汉皇帝后,生活奢侈,贪图享乐,不再关心国事。例如,他在后花园学习种蔬菜,整天泡在小菜园里,甚至饭都顾不上吃。这种行为与刘备对他的期望相去甚远。
权力分散:
尽管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重新夺回了权力,但他并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些权力来稳定国家局势,反而通过权力分散的策略,让多位重臣相互制衡,避免权臣垄断权力。这种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堂的稳定,但也显示出他在治国方面的无能。
综合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刘禅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存在严重的不足,他的不思进取和对个人享乐的沉迷,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因此,他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