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分级主要依据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及香型特征综合评定,具体如下:
一、国家标准分级体系
等级划分依据 国家标准(GB/T 10781系列)将白酒分为优级、一级、二级、等外品四个等级,主要依据:
- 理化指标:
包括酒精度、总酸、总酯、己酸乙酯、固形物等;
- 感官指标:酒香、酒色、酒线、酒花及口感等;
- 卫生指标:甲醇、铅、氰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
典型指标对比 以浓香型白酒为例:
- 优级:
总酸≥1.40g/L,总酯≥2.20g/L,己酸乙酯≤0.30g/L,固形物≤0.70g/L;
- 一级:总酸≥1.40g/L,总酯≥2.00g/L,己酸乙酯≤0.40g/L,固形物≤0.70g/L;
- 二级:总酸≥1.40g/L,总酯≥1.80g/L,己酸乙酯≤0.40g/L,固形物≤0.70g/L。
二、其他关键指标说明
酒精度 国标规定高度酒为60°以上,低度酒≤39°,部分特殊酒类如特级初榨特香酒≤54°。
酸酯类
酸类(如乙酸)与酯类(如己酸乙酯)比例协调,酯类是白酒香气的主要成分,不同香型有专属指标(如清香型以乙酸乙酯为主)。
固形物
指酒中固体物质(如粮食、微生物等)的含量,反映发酵原料的丰富程度,一般要求≤0.70g/L。
卫生指标
包括甲醇(≤0.04g/100ml)、铅(≤1mg/1000ml)等,确保饮用安全。
三、分级意义与局限性
优级: 代表品质最高,香味浓郁,口感细腻,空杯留香持久; 一级/二级
等外品:未达国家标准,可能掺假或工艺粗糙。
需注意,不同香型(如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的理化指标存在差异,例如米香型需增加B-苯乙醇指标。此外,市场存在“特级”“超高端”等非官方分级概念,实际质量需以国家标准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