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石墨和石墨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
物理形态
天然石墨:通常以粉体形态存在,可以单独使用,但通常与其他材料复合后使用。
微晶石墨:呈土状微晶集合体,又称隐晶质石墨或土状石墨。
晶体结构
天然石墨:晶体发育较为完善,鳞片石墨的石墨化程度在98%以上,而天然微晶石墨的石墨化程度通常在93%以下。
人造石墨:晶体发育程度取决于原材料及热处理温度,一般来说,热处理温度越高,其石墨化程度也越高。目前工业生产的人造石墨,其石墨化程度通常低于90%。
理化性质
天然石墨:
传热性能和导电性能:天然鳞片石墨最好,天然微晶石墨次之,人造石墨最低。
润滑性和可塑性:天然鳞片石墨的晶体发育较完善,摩擦系数较小,润滑性最好,可塑性最高,而致密结晶状石墨和隐晶质石墨次之,人造石墨较差。
微晶石墨:含有较多的杂质,提纯难度大,可逆容量较低,应用价值有限。
组织结构
天然鳞片石墨:是一种单晶,组织结构较简单,仅存在结晶学上的缺陷(如点缺陷、位错、层错等),宏观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征。
天然微晶石墨:晶粒较小,晶粒之间杂乱排列且存在杂质脱除后的孔洞,宏观上表现出各向同性。
来源和加工
天然石墨:来源于石墨矿石,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形成,包括鳞片石墨和微晶石墨两种形式。
人造石墨:可以通过多种原料(如石油焦、沥青焦等)经过高温热处理转化而成。
应用领域
天然石墨:由于其高纯度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常用于制造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电容器等电子器件。
微晶石墨:由于其较高的热导率和电导率,适用于高温、高功率的应用场景。
总结:
微晶石墨和石墨在物理形态、晶体结构、理化性质、组织结构、来源和加工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天然石墨和微晶石墨主要来源于石墨矿石,而人造石墨则通过高温热处理工艺制造。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石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