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和卷土重来是两个常用的汉语成语,虽然都表示“失败后重新振作”的意思,但在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一、语义侧重点不同
东山再起 - 侧重指人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或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通常用于描述有实力、有地位的人在经历挫折后重新崛起。 - 例如:谢安隐居东山后复出为官,史称“东山再起”。
卷土重来
- 强调失败后重新积聚力量并再次行动,既可用于积极场景(如军队复归战场),也可用于消极场景(如腐败现象复发),感情色彩偏贬。 - 例如:红军长征后重新夺回失地,或腐败势力被打击后再次活跃。
二、使用范围不同
东山再起: 仅限人,且通常指原本具有势力或地位的人重新得势。 卷土重来
三、结构与出处不同
结构:东山再起为主谓结构(如“他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为动宾结构(如“卷土重来之势”)。
出处:东山再起源于东晋谢安的典故;卷土重来出自唐代杜牧诗句“卷土重来未可知”。
四、感情色彩不同
东山再起:褒义词,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卷土重来:中性偏贬义,既可形容正面的复兴,也可暗含消极的复辟。
五、应用示例对比
| 情境 | 东山再起适用 | 卷土重来适用 |
|--------------------|----------------------------|----------------------------|
| 个人仕途复兴 | 谢安复出、刘备再领蜀汉政权 | 历史人物复辟、邪教组织复活 |
| 团队或势力回归 | 企业破产重组后重生 | 军队失利后重新部署 |
综上,选择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若强调“失势者重新得势”且为正面形象,优先考虑“东山再起”;若侧重“失败后重新行动”且含中性或消极色彩,则选用“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