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优秀范文网

清源优秀范文网

体现民本思想的历史材料有哪些?

59

体现民本思想的历史材料包括:

《尚书·五子之歌》:

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尚书·康诰》:

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贞观政要·君道》: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明夷待访录·原君》:

谭嗣同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记载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尚书》中关于尧舜、皋陶、大禹的记载:

有“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安明则惠,兼民怀之”,“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重民、安民、养民的思想。

《淮南子》:

评价商朝统治者:“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徳施政,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尚书》中关于盘庚迁都的记载:

盘庚迁都的理由之一是为了顺应民意,使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孟子》: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明清时期,民本思想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