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名字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深远的意义。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在钱钟书出生那天,他的大伯钱基成收到了一本《常州先哲丛书》,因此为他取名为“仰先”,字“哲良”,寓意是“仰慕先哲”。然而,这个名称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家中人更多地称呼他为“阿先”。由于“先”字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于尊称死者,如先父、先慈等,长辈们认为这个字不恰当,于是将“先”字改为“宣”,钱钟书因此有了“宣哲”一名。
钱钟书的小名“阿宣”在抓周时抓到了一本书,这个事件成为他名字“钟书”的由来。他的父亲钱基博在钱钟书一岁时,因为他在抓周时抓到了一本书,便正式为他取名“钟书”,寓意是“钟爱读书”。钱钟书后来以“锺”代替了“鐘”,这是因为他认为“锺”字更加简洁优雅。
此外,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为他取字“默存”,典出《易·系辞》中的“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以及汉扬雄的《解嘲》中的“攫挐者亡,默默者存”。这个字不仅体现了钱基博对儿子的期望,也反映了钱钟书一生的学术追求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名字“钟书”来源于他抓周时抓到的一本书,而他的字“默存”则体现了父亲对他品德和学识的期望。这些名字不仅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也反映了钱钟书一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