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高尔基的童年背景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当时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
高尔基的三岁到十岁期间,他的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然而,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苦难,他经历了家庭的纷争、外祖父的毒打、母亲的离家出走以及生活的艰辛。然而,在这个污浊的环境中,也有温暖和光明,比如外祖母的善良和公正,以及阿廖沙与好友小茨冈和“好事儿”的友谊。
高尔基通过《童年》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这本书不仅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