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故事源自《左传》,发生在春秋时期,讲述了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展开的一场战役,以及曹刿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卓越战略眼光和战争智慧。
故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进攻鲁国。面对强敌压境,鲁庄公决定迎战,而此时的曹刿,一位有识之士,主动请缨,要求参与战争决策。他的乡亲们认为战争是当权者的事,与他无关,但曹刿却认为那些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谒见鲁庄公后,直接询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来打仗。鲁庄公先后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它们并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他强调,真正的胜利取决于“取信于民”,即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在曹刿看来,只有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胜敌人。
在随后的长勺之战中,曹刿凭借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战略眼光,成功协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他提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策略,即在敌人士气旺盛时保持冷静,等待其士气衰落时再发起攻击。当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已经衰竭,曹刿果断命令鲁军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此外,曹刿在追击敌人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谨慎。他没有盲目追击,而是先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再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后,确认敌人已经溃败无援后,才命令鲁军追击。这种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充分体现了曹刿的战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