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全文如下: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诗文解释
暮云收尽溢清寒:夜幕降临,云气散去,天地间充满了寒气。
银汉无声转玉盘:银河无声地流淌,皎洁的月亮缓缓升起,宛如玉盘般洁白晶莹。
此生此夜不长好: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明月明年何处看: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十五日,当时苏轼在徐州。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中秋夜的美景,还记述了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苏洵、弟苏辙统称为“苏氏三杰”。苏轼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诗文赏析
苏轼在这首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词中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描绘了一幅中秋夜色的画面,清寒之气与皎洁的月光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则抒发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总的来说,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情感的诗词,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