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鲁迅对《二十四孝图》持 批判与反思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封建孝道虚伪性的揭露
行为与伦理的冲突
鲁迅通过“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指出这些孝道行为表面宣扬孝道,实则违背人性与常理。例如“老莱娱亲”中老莱装作婴儿啼哭以娱父母,鲁迅认为这种行为“侮辱了孩子”且“诈跌”行为“不合儿童心理”。
封建礼教的工具性
他批判封建孝道被用作维护统治的工具,认为这些故事通过“残暴与虚伪”来“愚弄百姓”“维护封建秩序”,而非真正弘扬伦理道德。
二、对儿童心理的伤害
虚伪故事的负面影响
鲁迅指出,《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以不情为伦纪”,通过“肉麻当作有趣”的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价值观,导致他们“盲从”“迂腐”。
教育方式的反思
他对父亲强迫自己背诵《鉴略》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压抑儿童天性,阻碍了真善美的形成。
三、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鲁迅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孝道,而是反对被篡改的“愚孝”形式,主张保留“真正的孝”的本质,如“卧冰求鲤”中孝子对父母的真诚关怀。
文学革命的呼应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呼应了文学革命主张,反对用“文言文”包装愚孝,强调应使用白话文传播符合现代人性的价值观。
总结
鲁迅通过《二十四孝图》的批判,不仅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也表达了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对现代教育的思考。他的态度体现了“爱憎分明、客观公允”的文学立场,成为现代文学批判传统的重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