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范进与周进的人物性格特点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其中,范进和周进是两位深受科举制度影响的腐儒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令人深思。
周进
性格特点:
迷信经典: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的儒生,他一生沉迷于科举考试,生活穷困潦倒,却始终坚信科举是救命稻草。
沉溺制艺:
他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虽然生活困苦,但仍然坚持参加科举考试。
自卑又自尊:
周进在未中举时逆来顺受,受尽羞辱,但中举后则扬眉吐气,性格中既有自卑也有自尊。
忠厚老实:
周进虽然贫穷,但性格较为忠厚老实,中举后也没有报复或炫耀之心,反而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屡试不第的范进。
人生经历: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靠在村子私塾教书糊口,后丢了饭碗替商人记账。
在贡院参观时,周进因未能中举而悲痛欲绝,后来在商人的帮助下获得监生资格,最终中举,仕途顺遂。
范进
性格特点:
热衷功名:
范进一心追求功名,几十年应试不中却不放弃,反映出其迂腐和执着。
怯懦麻木:
范进中举前懦弱自卑,受尽岳父胡屠户辱骂;中举后则变得虚伪世故。
虚伪奸诈:
范进的形象是科举制度下众多被扭曲灵魂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迂腐无能:
范进中举前迂腐无能,卖鸡时手足无措,不知苏轼为何人。
人生经历:
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屡试不中却依然执着应考,甚至不顾家人挨饿。
中举后,范进喜极而疯,被岳父胡屠户打醒,从此众人对他态度大变,张乡绅也来巴结,送房送钱。
对比与总结
相同点:
穷困潦倒:
周进和范进在未中举之前都很穷困,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性格迂腐:
两人都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
深受毒害:
周进和范进的身心都被科举制度严重扭曲,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不同点:
性格气质:
周进较为忠厚老实,前半生逆来顺受,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范进,并无报复或炫耀之心;范进则变得虚伪世故,中举前后判若两人。
对待科举的态度:
周进虽然迷信科举,但内心淳朴,中举后也没有表现出极端的炫耀或报复行为;范进则完全被功名所驱使,中举前懦弱自卑,中举后虚伪奸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周进和范进虽然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有所不同。周进性格较为忠厚,中举后也没有表现出极端的负面行为;而范进则因为对功名的极度追求,最终变成了一个虚伪世故的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以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