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两弹元勋”是指为核弹和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以下是部分“两弹元勋”的名单: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主要从事核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物理方面的研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领导起草的理论设计方案顺利地在罗布泊炸响,他因此被誉为“两弹元勋”。
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钱三强在得知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发展竭尽全力。
赵九章(1907-1968),河南开封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孙家栋(1928-),辽宁大连人,航天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等科学家也为我国的核弹和导弹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共同誉为“两弹元勋”。
这些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