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过程中发生的一个著名事件。以下是该故事的详细经过:
背景
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的错误决策
马谡到达街亭后,没有遵循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副将王平多次劝谏,但马谡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
街亭失守
曹魏军队趁机进攻,迅速将山团团围住,切断水源,导致蜀军大乱,士兵们饥渴难耐,军心涣散。
最终,街亭失守,蜀军陷入被动局面,北伐大计功亏一篑。
诸葛亮的反应
当诸葛亮得知马谡失守街亭后,非常愤怒和失望。
诸葛亮认为马谡的行为是背叛了自己的信任和忠诚,于是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斩首前的对话
在斩首之前,诸葛亮亲自审问了马谡,马谡向诸葛亮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和愧疚之情,并请求诸葛亮原谅他的过错。
诸葛亮虽然心中悲痛,但认为马谡的背叛是不可原谅的,他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后续
马谡被斩首后,蜀汉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诸葛亮也感到非常心痛和失望。
诸葛亮后来将马谡的儿子收为义子,以示对马谡的赏识和对其家人的照顾。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段经典的悲剧。尽管有些细节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争议,但马谡因违反军令而被诸葛亮斩首的事实被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