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美文片段应该具备以下要素:
情感真挚 :选择能够触动听众情感的美文片段,通过声音的变化传达出作品的情感深度。语言优美:
选取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的段落,使朗读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节奏感强: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使之与文本内容相匹配,增强朗读的吸引力。
适当停顿:
合理运用停顿,给听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突出文本的重点。
声音变化:
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表现文本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示例一
“走在树林间,一片树叶缓缓落下,这是一片没有虫眼的叶子,可是已经干瘪且泛黄,显得无比脆弱。叶子上的茎纵横交错,好像记载了数不完的故事,但是从它离开枝干开始,那些或许还能发展的故事也只能就此停止。看到这一幕的人可能会感到些许伤感,踩在软软的落叶上,不敢向前,因为每走一步静止的树叶都会发出生命的呐喊。此刻想屏住呼吸,让四周静得只听见风吹过的声音,却看见一阵风卷起地上的几片树叶,又吹落树上的几片树叶,一片片叶子随风而起又随风而落,时而像漩涡般,时而又静若死水,全然不知何时再来一阵风,也不知下一阵风会带去何处。”
示例二:
“阳光,暖暖的照在窗前,铺放在书桌上的素笺也变得明媚了。收藏在手机里的《嘎达梅林》单曲循环着。窗外,风微微吹,树叶沙沙响,小草轻轻摇,几缕淡淡的云悠悠飘,时而,会有灵巧的燕子悄悄掠过。时光,静美。我,在听自己的声音。世界是自己的,无关他人,正如爱情从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无关风月。这些看似简单的领悟背后包含了多少疼痛与煎熬?这些看似淡定与从容的背后写满了多少淬炼与波澜?成长的道路,充满神奇,布满荆棘,带着永不褪色的追求,迎接不一样的每一天。一直在坚守这样的信念:不管怎样,都不能让岁月蹉跎成灰色的落寞。不计得失,不论成败,以优雅的姿态安静的走过。”
示例三: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通过以上示例,可以感受到朗读美文片段时,情感、语言、节奏和声音变化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片段,结合恰当的朗读技巧,能够使朗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