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古风发型丰富多样,既有贵族专属的精致发式,也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造型。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型及其特点:
一、经典高髻类
灵蛇髻
传说由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后所创,模仿灵蛇盘曲形态,发丝拧旋盘于头顶,灵动飘逸,兼具可塑性。 - 代表作:《洛神赋图》中洛神的发髻即为此式。
飞天髻
三环高髻造型,发丝分层向上盘卷,侧面呈飞天状,常搭配飘逸披帛,是魏晋南北朝至宋代的流行发型。 - 特点:强调立体感和飘逸感,适合表现仙气或未出阁女子的柔美。
扰鹤髻
以双扇羽翼为造型,灵感来源于“魏宫人好画长眉”,流行于南北朝,新疆库木吐喇45窟壁画《散花飞天》中有典型呈现。
撷子髻
晋代皇后所创,用缯帛束发于髻顶,后成为全国流行款式,干宝《晋纪》有记载。
堕马髻
头发集中盘起后垂于侧,形似马鞍,兼具实用性与美感,东汉权臣妻子发明。
二、盘发类
十字髻
头顶盘成十字实心髻,两侧发丝垂落至肩,兼具庄重与仪式感,贵族阶层常用。
半翻髻
发髻顶部用刀型发簪固定,向两侧翻斜,唐代名髻之一,流行于初唐至中唐。
反绾髻
发丝反绕成髻,常搭配步摇等饰物,唐代宫廷常见。
三、低发与自然类
云鬓/单螺鬓
头发轻薄如云,或以单螺发髻固定,唐代贵族日常常用,白居易《绣阿弥佛赞》有所提及。
马尾束发
男性常见发型,五胡乱华后普及,头发编成辫子束起,兼具简洁与少年感。
四、装饰性发式
步摇髻
发髻中插玉钗等饰物,随着步伐摇曳生姿,唐代流行。
凤髻/步摇髻
以凤凰造型为灵感,搭配步摇,展现雍容华贵气质。
总结
魏晋发型以高耸、华丽为特点,融合了宫廷审美与艺术追求。女性发型注重层次感与飘逸感,男性则更倾向简洁实用。这些发型不仅是服饰的延伸,更是当时社会文化与审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