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酱香酒的正宗制作工艺遵循传统大曲坤沙工艺,核心特点包括“12987”生产周期和“两次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工艺流程,具体如下:
一、核心工艺流程
端午制曲 选择端午至重阳期间制曲,此时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微生物活跃生长,促进淀粉、蛋白质转化为糖分及风味物质。曲块采用传统龟背造型,堆积发酵温度达60℃以上。
重阳下沙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洪期后,用红缨子糯高粱(本地优质原料)与酒曲混合蒸煮。首次下沙后需进行两次投料(下沙和糙沙各一次),后续仅用酒醅发酵。 - 下沙步骤: - 高粱经100℃开水清洗后蒸煮2小时,摊凉后加酒曲(比例1:1,分8次加入)。 - 发酵时将酒糟堆积成圆锥体,密封发酵1个月,进入“地窖期”。九次蒸煮
包括首次清蒸、第二次混蒸(产生未过滤酒)和后续6次蒸煮(用于熟糟制作)。每次蒸煮后需摊凉、加曲、发酵,循环往复。
八次发酵
从第三次蒸煮后开始,每年取酒前进行7次发酵。随着发酵轮次增加,原料粉碎程度提高,最终发酵结束时醅内淀粉含量约剩10%。
七次取酒
仅在第三次蒸煮后取酒,后续用酒糟继续发酵。取酒后进行摊凉、加曲、堆积等流程,完成一个生产周期。
二、关键工艺要点
高温制曲: 通过60℃以上发酵促进风味物质生成,需存放数月后使用。 两次下沙
长期陈酿:酒需在陶坛中陈酿3年,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提升酱香层次。
三、传统工艺优势
仁怀酱香酒严格遵循12987工艺,结合本地红缨子高粱与小麦,经五年春秋老熟,酒体醇厚、香味浓郁,具有“酱香突出、空杯留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