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阑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yì xìng lán shān,其中“阑珊”指衰落、将尽的意思,整体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兴趣消退的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阑珊指事物接近衰落或耗尽,引申为兴致、兴趣逐渐消失。
完整解释:形容人对某事失去兴趣或热情,常用于描述活动进行到后期时人们情绪的转变。
二、出处与背景
文学典故: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意为满头白发时归来已晚,诗兴酒意逐渐消退)。
近义词:意兴索然(完全失去兴趣)。
三、用法与语境
作谓语或定语:
常用于描述游乐、创作等场景中兴趣消失的状态,如“晚会进行到一半大家意兴阑珊”。
贬义色彩:
多用于描写消极心境,如“他意兴阑珊地打了个呵欠”。
四、结构解析
词语拆分:
意:兴趣、兴致
兴:情绪、兴致
阑:中断、停止
珊:衰落、消失。
五、近反义词
近义词:意兴索然、兴致索然、兴致缺缺
反义词: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兴趣盎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兴致阑珊”是一个兼具文学性与实用性的成语,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情感色彩与使用场景。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