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死前的最后一首诗是《狱中题壁》,该诗被收录在多份史料和教材中,内容为: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创作背景
时间与地点:
该诗作于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后)谭嗣同被捕入狱期间,题于北京狱中墙壁。
历史背景: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启动变法,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拒绝逃亡,选择以身殉法,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诗句解析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是东汉末年名士,以忠诚和节俭著称。谭嗣同以此典故表达对同僚康有为、梁启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张俭一样得到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是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谭嗣同用此典故激励狱中同仁需耐心等待时机,共同推动变法。
“我自横刀向天笑”:展现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体现其变法理想主义精神。
“去留肝胆两昆仑”:以昆仑山象征永恒,表达其无论生死都坚守变法信念的决心。
三、争议与影响
作者争议:
部分史学研究认为,七言版《狱中题壁》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篡改,原诗应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但此说法缺乏充分证据。
历史意义:
该诗成为维新派牺牲精神的象征,激励了无数后人为变法图强而奋斗,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表述被广泛传诵。
四、相关作品
谭嗣同另有《戊戌入都别友人》等诗作,但《狱中题壁》因与死亡直接关联,更被视作其绝命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