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对人性的判断是 非善非恶或无记。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释:
非善非恶
佛法认为人性是非善非恶的,是一种中性状态。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本身是非善非恶的,就像一座仓库,可以储存善与恶的力量。善人与恶人从何而来?虽然非善非恶,但在生命中储存着善与恶的力量。有的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张扬善性,有的人则反之。每贪一次,贪的力量就强大一次,到最后贪就成为生命中的主人。反之亦然。
无记
无记是一种中性状态,指的是不具有明确善或恶的性质。佛教一般不说人性本善或本恶,而是认为人性中有能生起善与恶的“种子”(因种),遇缘而产生善与恶的想法和行为。
能生起善与恶的种子
人性中有能生起善与恶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遇到合适的因缘时会表现出来。大乘唯识学中有八识(或九识)和五十一种“心所法”(随八识而生的心理活动),这些心所法可以产生善与恶的行为。
执着与无执着
佛教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恶,它的决定者是心。这个心是来自于六根对六尘的反应,也可以认为是执着。执着于善,则人性显露的就是善;执着于恶,则显露的就是恶。佛法是心法,当你不执着时就是空。
轮回观
在佛家的“轮回观”中,人此生的生命体带着往世的习气,每个人天生就会有不同的习气。这意味着人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前世因缘的影响。
综上所述,佛家对人性的判断是复杂且多面的,既非善也非恶,而是无记或具有能生起善与恶的种子。佛家强调心的作用,认为执着和分别心是善恶产生的根源,而不执着即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