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小说,其中环境描写不仅生动细腻,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环境描写及其赏析: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祥子在“理想”和“生命”之间的挣扎。对于穷人来说,生命是唯一的保障,而理想则显得遥不可及。这种无奈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束缚。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
赏析: 这段描写通过祥子和车夫们的生活细节,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车夫的破车和辛苦劳动,反映了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的悲惨命运。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
赏析: 这段描写通过黑暗的环境,表现了祥子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他的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压迫着他,最终他只能回归到黑暗中,象征着他的希望彻底破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赏析: 这段描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炙热和环境的恶劣。柳树、马路、尘土等景物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辛和悲惨遭遇。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水里。
赏析: 这段描写通过寒冷的环境,表现了祥子内心的绝望和无奈。他看到的一切都显得异常凄凉,这种环境的渲染加深了他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刚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阵风,……一切都惊慌失措。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慌脚的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与行人,仿佛都被风卷了走,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赏析:
这段描写通过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表现了祥子在困境中的无助和绝望。环境的恶劣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祥子的生病和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祥子和其他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