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望月二首》是 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属于 诗这一文学体裁。
诗作原文
其一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其二
```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
诗作赏析
《八月十五夜望月二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避乱蜀中时所作。这组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月亮,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悲凉心境。
第一首诗中,诗人以“满月飞明镜”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中秋夜的明月。接着,通过“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两句,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无奈。诗中的“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则进一步以寒冷、孤寂的自然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凄苦。最后,“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则通过“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两句,描绘了月亮缓缓落下巫山深峡的景象,寓意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同月亮一样,永恒而坚定。诗中的“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则进一步以暗淡的月光和倾斜的月轮,来象征诗人内心的苍茫和悲凉。最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则以兵营中的刁斗声和月宫中的蟾蜍,来暗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结
《八月十五夜望月二首》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月亮,抒发了诗人杜甫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悲凉心境。这组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